书文小说

书文小说>我的时代1979! > 第十五章 安徽文学编辑部(第3页)

第十五章 安徽文学编辑部(第3页)

赏!

老张也跟着点头,“最难得是这句‘碎瓷拼贴成窗’。这年头,谁心里没几块碎瓷片?可成军同志偏说能拼成更透亮的窗,还让光认出“当年的方向”。这股子劲儿,让人提神!”

李建国的算珠停了,抬头看向许成军。

“这诗是你写的?我刚才还在算,要是发出来,每行三分,三十二行正好九毛六。”

一时间,编剧部好不热闹。

还得是文化人会说话,当然话到了嘴头又变成了,“各位前辈谬赞了,担不起各位这么高的评价!”

你说这人

“不过,我这稿子怎么在您这?”

林秀雅是个跳脱的性格,三言两语就解释了来龙去脉。

原来啊。

她是半小时前刚从小马的表哥那截下来的。

小马表哥本想把诗稿留下,偏巧林秀雅去晚报送交流刊物,瞥见稿纸上的“鞋尖沾的泥”。

当场就跟小马表哥磨:“这诗得发月刊,晚报篇幅太短,养不活这句子。”

小马表哥:wtf?

解释完,林编辑还笑呵呵地夸了句“陈编辑是个好同志!”

许成军听了前因后果,心里慨然。

1979年的安徽文化圈说大也大,说不大就是那么个小圈子。

你来我往,都是人情,

都是事故

。。。

编剧部沉默了片刻。

张启明摘下眼镜擦了擦,重新戴上时,目光柔和了些:“诗是好诗,有泥土气,不飘。但小说……”

他指着“许老栓砸开铜锁,把钥匙熔成犁铧”那段。

“这是用谷仓缝隙暗喻制度的缝隙终将被个体需求撑开吧,太实了。上个月地委开会还说,要‘警惕借历史题材影射现实’,这稿子发出去,怕是会有人挑刺。”

“挑刺的人懂什么叫‘藏锋’吗?”

周明突然把烟蒂摁灭在缸里,掷地有声。

“成军同志写改g,没喊一句口号,只让麦粒的重量说话、让犁铧的寒光说话,这种‘于无声处听惊雷’的笔法,深得中国文学“藏锋”的精髓。”

“《谷仓》的价值在于它呈现了‘实践理性’如何突破‘制度惯性’的过程。”

“这种藏在字缝里的东西,比喊一百句‘改g’都有力量!”

林秀雅跟着点头。

“我觉得这稿子比上期那篇《公社记事》强,那篇写得像报告,这篇有骨头。钥匙上的每道刻痕,都是给土地写的信。”

李建国拨了拨算珠,抬头道。

“老张,我查了去年的用稿记录,《上海文学》发过类似的,也没见有事。”

“再说咱们是月刊,提前一个月定稿,9月刊发出去,政策说不定更松了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