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摸了摸兜里的钱,不舍得!
一毛钱的“崂山”比后世的依云逼格都高!
就就着水龙头喝了两口凉水。
站台上有个小卖部,柜台里摆着饼干、水果糖,还有罐头。
许成军扫了眼价目表:水果糖一毛二一两,饼干五毛一包,午餐肉罐头两块五一罐(凭工业券)。
站台上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,《新闻联播》的片头曲盖过了嘈杂声。
播音员的声音带着股振奋:“……党中央决定,在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,鼓励引进外资……”
周围的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,竖着耳朵听。
卖冰棍的老太太忘了吆喝,捏着冰棒的手悬在半空;穿工装的年轻人互相递眼神,嘴里小声嘀咕:“经济特区……是啥?”
许成军心里却翻起了浪。
也算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。
回头能跟孙子说:我们当年那会。。。
嘿!有面!
几十年后,这些地方会变成黄金遍地的热土。
-----------------
“许成军同志,有你的加急电报!”调度室的喇叭突然喊。
许成军心里咯噔一下,赶紧往调度室跑。
穿蓝制服的调度员翻了翻抽屉,抽出张皱巴巴的电报纸:“凤阳县刘清文同志(刘干事)发的,刚到。”
电报纸写着:
“《安徽文学》周明审毕,9月刊发。需改二处:1。‘分组试种’改‘仓底余粮试种;2。产量差归因‘仓漏受潮’。改后送周明。王副处长已知晓。”
最后那句下面,画了个加粗的箭头。
刘干事牛逼!
许成军捏着电报,对着天狠狠地挥了下手。
这些日子他嘴上说的轻松,但是心里着实也跟着着急。
爽!
省级刊物到手!
-----------------
“同志,借个火?”
许成军抬头,是个戴军帽的年轻人,裤腿上沾着机油。
对方冲他手里的电报笑:“中稿了?看你乐的。”
“算是吧。”他摸出火柴盒,递了过去。
“那可太厉害了,《安徽文学》可了不得!”
“给我来个签名?”年轻人笑嘻嘻的说。
“我这还能签名?”许成军莞尔。
“能上《安徽文学》的可不多!都是大作家哩!凭啥不能!”
许成军推不过,拿出钢笔在年轻人的递过来的本子上写下了“许成军”三个大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