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知大师法号可是智明?”
“正是贫僧。”
“久闻大师善于风水之术,多荒的荒山,大师都能从中寻出水来。我家主人久仰大师之名,颇想同大师一聚。特命在下前来相请。”
“不知施主尊姓大名?”
“在下唐云,无名小辈。说了大师也不认得我。”
唐云态度恭敬,“我家主人渴慕大师久矣,还请大师赏脸,今日得罪之处,日后在下必给大师赔罪。”
“不知贤主人高姓大名?”
“介时大师自会知道。”
“贫僧平生只涉猎一些地理风水之术,能观山川水脉,除此之外别无所长。贤主人既是久闻贫僧之名,想来必不是崇佛,莫非也是为了这山中之水?”
此时众马贼都已围上,但这和尚却是面不改色,侃侃而谈。
“正要向大师请教。”
“贫僧三十年走遍天下各处,对于这山中之水,自有心得,凡总一十四条,但凡是山,十之七八便脱不出。”
和尚虽明知道唐云是有意摸他的底,但是却毫不迟疑,畅所欲言。
“其一,凡山中,三面环山之处,乃称簸箕地,在簸箕口之处,必有水源。其二,两山夹一沟,沟岩有水流。两山之间夹一沟谷,在河谷下游两岸的岩中多有水源。其三,两沟相交,泉水滔滔。两沟交汇之处的山嘴下,多有泉水流露。其四,山嘴对山嘴,嘴下有好水。两处山嘴相对、距离相近,两处山嘴之下地势平坦,在锁口之处必有水。其五,两山夹孤山,常常水不干。孤山上游之处,必有水。其六,两沟夹一嘴,其下有泉水。其七,两山相接头,下有泉水流……其八,湾对湾,水不干。其九,山扭头,有水流……”
和尚口若悬河,一边说一边解释。
众人当真是闻所未闻,唐云心中也是阵阵惊叹。
当今大宋虽是儒家天下,但是僧道两门之中藏龙卧虎,奇人异士极多。
似这和尚,有如此的本事若是想求个功名富贵,简直易如反掌。
朝廷以农为本,农务便离不开水,甚至兵事更以水为命脉,梁太后洪德寨兵败之辱,缺水导致士气低落是一个极重要原因。
他心中一动,这伙绿林马贼的雇主实是西寿保泰军司统领巍名阿埋,此人暗设赏格,收买宋朝境内的绿林马贼,希望劫持这和尚到天都山去。
难道他是看中了这和尚的本事?
唐云唯一能想到的,就是西夏莫非暗中在准备什么,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,经过上次大败,西夏方面对于行军饮水问题极其重视。
而且大军一动,无论行军、立寨、筑城、作战等等,都需事先保证水源,此乃用兵常识。
西夏奉行的是军国主义,巍名阿埋此举,绝不可能是为了百姓谋福利。
莫非是在天都山一带有什么牵扯到大军的隐秘之事?
西夏国内也有工匠,但是此次宁可舍近求远,跑到宋境之内秘密劫人,一来这和尚名气大,二来是不欲声张,显然是打算瞒着西夏国内的某些人。
自从上次洪德寨大败之后,西夏国内的权力斗争便日趋激烈,梁太后认定梁乙逋泄漏军机,虽然没有证据,但是任何事都是防着梁乙逋,尽量不让他参赞机密,不断设法削夺他的权力,此次保泰军司暗中在境外行事,显然他们在天都山的事情不想让梁乙逋知道,否则难保他不再泄露给宋军。
若在国内招募工匠,是不可能瞒过梁乙逋的,他毕竟还是国相,其党羽毕竟还遍布朝野,他私设的密探组织“一品堂”的密探还遍布西夏国内各处。
巍名阿埋,或者说梁太后究竟想在天都山干什么?
最有可能的就是屯兵,也许在修建秘密营寨?
天都山一带方圆千里,具体地点不得而知,可见保密功夫到家。
懂得收买宋朝盗贼,也足见其用心良苦。
只是他们定然想不到,这股绿林好汉之中,竟也有一品堂的人。
马贼盗匪,本就不是什么纪律严明之辈,多数都是临时凑到一起的团体,成员之间也多是互相“久仰”匪号,连真名实姓都不轻易透露,其中看起来别有用心、形迹可疑者可谓比比皆是。
就像唐云,虽然有人觉得他是西夏那方面的人,但是究竟和他们的雇主是何关系,竟没人询问,反正都是西夏人便是了。
对他们来说,钱才是最重要的。
这大概算是梁太后一派的失策了,至于这个失策是否致命。
现在还看不出来。但是他们在天都山的谋划,对于他们的对手来说,已经不再是秘密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