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5章
侍从见孙权盛怒之下威势犹在,心中发憷,战战兢兢道:
“回孙。。。。。。将军,消息已尽。”
说完,他不敢多留,慌忙行礼告退出院,如蒙大赦般快步离去。
亭中重归寂静,只余满地落碗碎瓷。孙权一语不发,脸色阴沉得可怕。
半晌,他仰天长叹,声音嘶哑道:
“天亡我也,天亡我东吴啊!”
语气中尽是悲愤与不甘。谁能想到,纵横江东数十载的孙仲谋,最终落得个国破身陷囹圄,眼睁睁看着仇敌在自己的土地上收买人心、威风八面的境地?
此仇此恨,教他如何咽得下!
众旧臣闻声,亦是悲从中来,不禁潸然泪下。
武将们愤恨地捶胸跺脚,恨不得替主公杀出重围,文臣们则一个个叹息连连,心如刀绞。
良久,孙权缓过气来,擦去眼角那一点泪痕,环视众旧部,声音低沉而狠戾:
“诸位,杨仪虽暂居上风,但本王绝不会善罢甘休!”
他很少自称“本王”,此刻说出口却毫无违和,依旧是一派帝王口吻。
“他日若有一线机会,孤必要卷土重来,夺回江东!杨仪夺我基业,辱我名号,此仇不共戴天!”
孙权说着,咬牙切齿,一字一顿道:
“总有一日,孤要杨仪——血债血偿!”
他说到最后几乎是从齿缝中挤出声音,满腔恨意化为滔天杀机,震得在场所有人心头发颤。
亭中吴臣纷纷跪地,抱拳高呼:
“誓死追随主公,同复大吴!”
一时间,悲愤的吼声在别院上空激荡,经久不散。
蜀都成都郊外,山林深处一座幽静的草庐里,正燃着一炉檀香,香烟袅袅中透着书卷的清雅气息。
草庐外竹影扶疏、秋虫低吟,仿佛与世隔绝。
诸葛亮正端坐于书案之前,凝神阅读一卷密报。
灯火映照下,只见诸葛亮两鬓染上了些许白霜,面容清癯而睿智。
他虽久居乡野,但一举一动仍有着运筹帷幄的气度。
半晌,诸葛亮合上竹简,长长舒了口气,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激动神色。
“杨仪此子,当真不负所托!”
他轻声喃喃,自言自语道。
刚刚读完的密报中,详细记录了杨仪率军平定东吴、执掌蜀汉的经过。
诸葛亮一边回想,一边不由感慨万千。
就在杨仪主事之前,蜀汉还深陷内忧外患,北有曹魏虎视,东有孙吴相抗,国力孱弱,朝政腐朽,几近风雨飘摇。
诸葛亮为匡扶汉室呕心沥血,六出祁山耗尽心力,却每每铩羽而归。
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,朝中却异军突起了杨仪这样一位智士。
此子先是在汉中一带大破曹魏,夺取天水郡,再顺势南下攻灭东吴,一举扭转了天下三分的格局!
而支撑杨仪连番胜利的根基,正是他先前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新政。
“想不到啊。。。。。。”
诸葛亮摇着羽扇,喃喃自语,眼中既有欣慰又有自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