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过了年,赵寡妇的小工坊也加了新机器,锁边、打孔都不用人工,省了好多事,赵寡妇说了,手艺是手艺,机器是机器,有的衣服手工做起来好看,有的衣服就不用了,机器做又快又好。
开春的日头暖洋洋地晒在赵寡妇家新搭的雨棚上,三台"蜜蜂牌"缝纫机"哒哒"响个不停。李梅脚踩踏板,眼睛盯着针尖,看着蓝布边缘被机器咬出一排整齐的锯齿。
"手别僵着!"赵寡妇的烟袋锅"啪"地敲在案板上,"机器是死的,人是活的!"
李梅赶紧松了松手腕,布料立刻像流水般滑过针板。她偷瞄了眼师傅——老太太正用最老式的木尺量尺寸,可眼睛却时不时瞟向墙上的电闸,显然对新机器也不完全放心。
原来赵裁缝过年这几天也没闲着,就着这几天上面领导知道她这个情况,申请了一台锁边机,三台蜜蜂缝纫机,这是上级鼓励农村发展副业的支持,张翠翠看到赵家庄这么红火,心想自己是不是也能做点什么?
杂货铺要开,但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。
初九这天,赵小田领着云云过来,说起她娘家有育红班,这让张翠翠眼前一亮。
正月初九的日头刚爬上窗棂,赵小田就领着三岁的云云进了杂货铺。
小姑娘手里攥着半块桃酥,脆生生地喊,"翠婶,妈妈说你会讲故事,我来找瑛子姐姐玩!"
张翠翠哈哈笑,“哎哟,云云,这过了一个年,话也说的多了,瑛子,快来,和妹妹玩吧。嫂子,这正忙着扎货架,你看上堂屋说话吧。”
瑛子正跟在李大牛身边,看爸爸扎货架呢。
“妈妈!”
“你们这是要开个杂货铺?针头线脑可不能少。就是这地方是不是有点小啊?”赵小田可是很有见识。
“嗯,嫂子来了?正好给我们提提意见,”李大牛哈哈笑,“反正弄个防雨的棚子就行,这不,准备这东边靠街也开个门,这边是杂货铺,南门那走人,这样还方便。”
墙角用稻草帘子盖着几块篷布,张翠翠就和赵小田说起这篷布是怎么来的。
这不货架准备用竹子,李大牛准备去废品站那看看有没有篷布,防水防晒,就着竹子架搭起来就行。
李大牛和于站长商议过,看看这附近驻地部队有没有篷布淘汰,正好能用。
初三那天,李大牛张翠翠又去了一次梁红家,说起于站长才知道周文管他叫叔,怪不得于站长知道梁老师。
正月初六的日头刚冒头,李大牛就蹬着自行车往废品站赶。于站长正蹲在院里修秤砣,见他来了,抹了把脸上的机油:"老李,来得正好!"
他领着李大牛转到后院——三块军绿色篷布整齐地叠在墙角,边角还印着模糊的部队编号。
"刚换下来的训练用篷布,"于站长用烟头点了点,"防水层都没破,就是染了漆。你要不嫌弃。。。"
李大牛一把攥住他的手,"这可是宝贝!"
听张翠翠说完,赵小田知道这篷布肯定是费了不少心思。
“翠翠,那你这个朋友关系很硬啊,这篷布可是好东西,一般人可弄不来。”
张翠翠心说,可不是吗,这是好东西,那周文还想要地道天麻,这篷布也不算是占便宜。
又说起赵小田娘家的育红班,张翠翠心想李家村也能搞一个,也不用多大地方,村里孩子没多少,就是得看李三木这个妇女主任担不担事儿了。
瞅瞅赵小田,这可是当过民办教师的高中生,当个育红班老师应该能行吧?
赵小田摸着厚实的篷布,手指在军绿色帆布上摩挲着:"这料子结实,三五年都磨不破,"她突然压低声音,"翠翠,你那个朋友在部队有关系?"
张翠翠正往竹竿上系绳子,闻言笑了笑:"哪啊,是梁老师家那口子的叔叔,"她故意说得轻描淡写,"人家听说咱们要开杂货铺,这才。。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