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文小说

书文小说>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,老祖宗慌了 > 第804章 抬棺出征收复伊犁(第7页)

第804章 抬棺出征收复伊犁(第7页)

【五月十四日(6月21日),清廷召开紧急会议,李鸿章的意见左右了会议,协办大学士全庆、工部尚书翁同龢、礼部尚书徐桐以及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刘坤一都赞成委曲求全,与俄妥协。】

【“越二日”,将会议意见上奏。清廷遂于十九日发出“上谕”,决定寄希望于谈判。】

【派驻英、法公使曾纪泽赴圣彼得堡重开谈判。】

【七月初六日(8月11日),清廷发出谕旨,调左宗棠回京,“以备朝廷顾问”。】

【二十四日,左宗棠接到这道谕旨,深受刺激。他因壮志未酬,内心十分痛苦,在一封家信中曾这样表白:“俄意欲由海路入犯,而任事诸公不能仰慰忧勤,虚张敌势,殊为慨然。我之此行,本不得已。”】

……

{左宗棠用兵新疆之所以能摧枯拉朽,势如破竹,究其原因,就在于战争的正义性质,各族人民的支持,准备充分,指挥正确以及广大将士的英勇作战。}

{左宗棠说:“夫西征用兵,以复旧疆为义,非有争夺之心。”}

{收复新疆,驱逐侵略者,不但是新疆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,也是西征广大将士的共同心愿。出关清军绝大多数均能上下一心,士气高昂,“万里长驱,每营仅发四个月盐、菜,无却步者”}

{进军新疆之艰苦是人所共知的:要跋涉戈壁之中,翻越天山之巅。}

{要忍受吐鲁番盆地的酷热,并攀缘陡峭的冰山。}

{有时因敌人决河,要泅渡汪洋泽国。}

{有时因中途缺粮,面临断炊的威胁。}

{但是,不管如何艰难困苦,西征军仍坚忍不拔,勇往直前。}

{南疆西四城克复后,清军为追剿残敌,深入人迹罕到之地,“四昼夜驰八百余里,人未交睫,马未卸鞍,接仗时犹复倍加抖擞,愈接愈厉”}

{而清军收复新疆的斗争不但得到维吾尔族各阶层的支持,也为其他各族人民所拥护,如由喀喇沙尔避居博尔吐山的蒙古“台吉”扎希德勒克,得知清军进抵托克逊,立即赶往该城,向将领陈述机宜。}

{当清军继续前进时,他“随同驰驱,于地势险夷、贼情虚实、水道深浅,据实备情”。}

{而从伊犁逃出的锡伯族民众在喀尔博户一带屯田储粮,清军进至乌苏,他们就把粮食送到营中,以供军糈。}

{根据《伊米德史》这一部维文史料所载:“没有一个城镇向皇帝陛下的大军射过一粒子弹。相反,很多城镇的好人还为皇帝的大军做了力所能及的事。”}

{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!}

……

【沙俄对左宗棠的积极备战,也感到惴惴不安,参加谈判的俄外交部高级顾问若米尼就承认:“战争对于我们是耗费巨大,没有止境而又无益的。”】

【而左宗棠的积极备战,对同沙俄谈判的曾纪泽也起了后盾作用。】

【当左宗棠奉召回京时,沙皇政府不明底细,以为中国“有动兵之意”,心存疑惧。】

【当时,俄国刚刚结束了对土耳其的战争,财政已经枯竭,财政赤字高达五千万卢布。】

【沙皇政府主观上虽然不惜以战争手段永远霸占伊犁,但限于财力,不敢贸然兴兵。】

【迫于形势,沙俄不得不同意改约。曾纪泽在力持收回伊犁,废除《崇约》原则的同时,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让步。这样双方终于在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(1881年2月24日)签订了中俄《改订条约》(即中俄《伊犁条约》)。】

【按新的条约规定,俄国同意交还特克斯河谷地区(约两万多平方公里)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,并放弃了俄国货物由嘉峪关运进内地的要求,但仍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(约一万多平方公里),并把赔款由五百万卢布增加到九百万卢布(约合五百零九万两白银),还保留了《崇约》所规定的商业特权。】

【十分明显,《改订条约》仍然是沙俄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。】

【但中俄《改订条约》的签订,也宣告了沙俄在我国伊犁地区殖民统治的结束。】

【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(1882年2月17日),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升泰抵达伊犁,与俄方代表会商收交办法。】

【次年二月初四日(1882年3月22日),双方换文,完成了移交手续,伊犁将军金顺随即带兵进驻,伊犁终于从侵略者手中回归祖国怀抱。】

没左宗棠,清朝提前进入被殖民。

《改订条约》仍是不平等条约。

但从清朝方面说,这与崇厚签订的条约相比总算收回了一些权益。

毕竟能从贪婪成性的沙俄嘴里掏出一部分“猎物”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虽然它们都是纸老虎。

(本章完)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